中文名曲旋律辞典

(沪)新登字105号
责任编辑:姚方正
封面设计:陆震伟
孙维权 姚方正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浅谈旋律的欣赏、创作与研究(代序)

  八小时之外,人们各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就拿收藏来说吧!有的收藏邮票,有的收藏火柴盒,更高档的收藏古玩、钟表。……等。当然还可以有一种特殊的收藏品——优美的旋律。无论从歌本里看到,或是在不时哼唱、欣赏。这种“收藏”耗费极少,而其陶冶性情之乐趣,则绝不在收藏邮票、古玩之下。

  就审美方式而言,旋律的欣赏,不像看电影、小说、绘画那样是偏于静观的欣赏,而是更主动、积极,参与其中的欣赏。一首优美的旋律,自会缭绕脑际,数日不息,低声哼唱,几如心醉神迷,不能自已;更由旋律的逐步展开,心潮激荡,浮想联翩,联想起人生甜酸苦辣,百般滋味,……更是其乐无穷。正是出于这样一种对优美旋律的热爱,我们起意编辑这样一部书。它将尽力搜集可能得到的,包括古今中外,声乐、器乐,歌剧、民歌,“严肃”、“通俗”,上至“阳春白雪”,下至“下里巴人”,只要是优美、动听的旋律,尽数收罗,编纂成集。以供有共同收藏癖好的知音、同行们随手翻阅,免去了摘抄、查找之苦,同时还根据现有资料对作者情况、创作经过、风格特色等略加说明,使之既有以旋律为主要检索手段的小型工具书的作用,更有助于读者在加深理解中进一步地欣赏。

  古今中外的音乐创作曲目浩如烟海,就是其中旋律悦耳、动听之作,也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为使这本书不至于篇幅太厚、售价过高,只能从严筛选,并逐步形成了如下选材标准:

  一、代表性:在同类风格的旋律中选取知名度较高、流传较广、已有定评的旋律,一 般比较悦耳,但流传不广的少选或不选。
  二、歌唱性:在同一水平的旋律中选取易于传唱,歌唱性较强的旋律,过份器乐化,调性变化过于复杂,以及接近于朗诵调、宣叙调的旋律则少选或不选。

  三、独特性:出自不同时代、国家、民族下地区的旋律,尽量选取在形象、风格、调式上较有特色者。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歌或创作歌曲,尽管知名度还不高,但旋法有特色者,亦注意选入。
  四、集中性:有些结构长大的器乐曲或歌曲,集中选取其中作为精华的主题旋律部分,其余枝蔓、陪衬部分,尽量予以删除。

  此外也还有一部分相当精采的旋律,仅是由于缺少有关作曲者及创作情况的资料,而只能暂付撅如。待再版时补充。

  按照"接受美学"的说法,文艺作品的接受(即欣赏)情况,可以从“垂直接受”与“水平接受”两个方面来考察。据此,我们的选材尽量要求该旋律既能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传,又能在一个较长历史延续过程中长期流传,即接受的深度与广度两者能较好的结合。但除此之外,也选取了一部分从目前看来是有广度而深度不足,或有深度而广度不足的旋律。这是由于考虑到社会在变化,人们的欣赏趣味也在变化,从总体的角度上,充分估计到社会上各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及其变化的可能性是必要的。特别是有些歌曲的旋律堪称上乘,仅是由于当时的歌词后来时过境迁已不合时宜,因而旋律不再流传,类似这种情况,编者经再三斟酌,仍适当收录一部分。想必这样做能获得公众的理解。

  除了满足欣赏要求之外,本书编辑意图中还有深一层的含意,即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旋律的创作及研究有所推动。

  说起优美的旋律,真是人类(不仅是作曲家,还有民歌的创作者)的一项卓越的艺术创造,它的创作过程,可以说是极为奇妙的,甚至使人有神秘之感。一首旋律,无形无影,仅仅由若千音符组成,但要达到优美动人的程度,绝非易事。确有这样的作曲家,在掌握和声、配器技巧上显得才华横溢,但就是写不出脍炙人口的旋律来,像大名鼎鼎的斯特拉文斯基就有这种情形。他曾被一些批评家不客气地称之为“旋律贫乏的作曲家”。那么,那些具有出色的旋律创作才能的作曲家,是否就能保证不断写出优美旋律呢?答日:也不一定。就拿同样是声名卓著的“歌王”舒伯特来说,他创作的独唱艺术歌曲总数达600首以上,其中旋律称得上悦耳者当然为数不少,但真正达到脍炙人口的传世名作大致也就不过十来首把!对于这种情况,人们大概又只能用“缺少创作灵感”来解释了。这些说法是否真有道理姑且勿论,这至少说明创作一首好旋律之难。那么,在旋律创作上,我们除了耐心地等待“天才”和“灵感”的到来之外,还能做什么呢?这里是否还有什么科学规律可进行探索呢?

  编者在选曲过程中测览了数万首旋律,在大量平庸的旋律中,有时会突然发现一首精美的旋律而为之惊喜不已,这就像是在成吨的沙土里发现了一粒闪光的金砂一样。你瞧!都是由若千个音符组成的旋律,它们的组成元素——乐音本身当然都是悦耳的,但经组合以后,有的显得平庸无奇,有的却能脱颖而出,唤起强烈的美感,博得人们的青睬,以至经历时间的考验,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艺术生命永不枯竭,其“秘密”究竟何在呢?
  从这些入选的旋律看来,凡是为人们所公认的优美旋律,大都具有以下三种素质,如果借用三句中国成语来表达,那就是:“不同凡响”、“入情入理”、“一气呵成”。

  “不同凡响”,就是运用了独特的音乐语汇,"向人们提供了新鲜、别致、独特的音乐信息,给人以特定的、深切的艺术感受。很多好旋律从第一乐句起就能给人以作曲家匠心独运的印象;也有的开始好像平平,后来却“平中出奇”,如磁石般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也就是说,旋律的核心乐汇不管在结构什么部位,必须具有极强的个性,杏则就会给人以“似曾相识”、“一般化”的印象,那当然也就很难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了。

  “入情入理”,就是符合于人的感情发展逻辑与音乐思维逻辑。好旋律总是给人以既新鲜又熟悉的感觉,“新鲜”是指语汇独特,“熟悉”乃则体现了与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欣赏习惯的联系。这两者如何结合?看来一些作曲家的成功经验之一是:音乐的语汇(单词)力求新鲜,而组织语汇的“文法”则注意符合传统。总之,就是要找到两者最恰当的“结合部”。否则,如果一味面壁虚构,效果也可能很很“独特”,却给人以佶屈聱牙,乱了章法的感觉那同样也就很难得到人们的欢迎。
  “一气呵成”,是指艺术的整体性,包括语言要流畅自然,结构要前后呼应,风格要浑然一体等等。好旋律总有这样一种魅力:让人感到从开始唱第一个音起,就欲罢不能,必须一口气唱到底才过瘾。不管是旋律中的哪一句,哪一个音,都是全曲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有时真能达到一音不易,否则就会破坏艺术美感的程度。打比方说,真正的好旋律好比是活生生的艺术人体所焕发的美感,而平庸的旋律就只是拼装的一具机器人,虽然也可以敷以五彩的装饰, 缺少活生生的艺术生命。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作曲家要将旋律中各种要素组织成浑然一体的艺术结构,而不露斧琢之痕,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事。

  本书编辑意图之一就是想为初学作曲者提供一大批各种类型、体裁,风格的精美旋律作为创作的范本,初学者可从中学习大作曲家们的宝贵经验,看看他们怎样在旋律创作中解决音乐语言的独创性、逻辑性与整体性等一系列矛盾的。初学者如潜心研究本书收集的大量旋律范例,必将从中获得丰富的教益。

  关于旋律学,在我国更是属于初创的学科领域。编者对此素无研究,但在编辑此书过程申,却也想到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其一,关于旋律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旋律学拟旋律为研究对象,这不成问题。但什么是旋律?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艺家创作的作品只具有“势能”,必须经过欣赏者的接受才转化为“功能”,接受者才是作品的真正作者和最后完成者(参见《文艺新学科新方法手册》"接受美学"条目)。由此可见,只有在社会音乐生活中被接受、欣赏、传倡的旋律,才是最后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旋律,才具有研究价值;接受的广度与深度越高,其研究价值就越高,否则,仅是一些无意义的音响符号而已。因此,旋律学研究水平的提高,第一步就应该对研 究对象——旋律根据其实际流传情况加以选择。过去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根据乐谱作旋律的结构、旋法、调式等作静态的研究,很少注意根据旋律的实际流传情况及演变情况作动态研究,以揭示旋律在不同历史时期流传或失传的内在原因。特别是民歌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从音调到音乐形象都可能产生极大的变化,如果能进一步研究其变化的内在社会、历史原因,将可能获得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其二,关于现代中国作曲家创作,特别是歌曲创作的旋律研究,在世界音乐史上,歌曲创作曾多次成为音乐创作的热点,形成了歌曲创作的几次热潮。远的不说,近现代举其要者就有19世纪上半叶的德、奥艺术歌曲创作;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的意大利、拿波里歌曲创作;9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美国电影歌曲、音乐剧插曲创作;30年代以来的苏联群众歌曲与抒情歌曲创作,以及60年代以叹来世界范围的流行歌曲创作等。值得注意的是:申国自"五四"运动以后开始兴起现代歌曲创作,主要有三次歌曲创作热潮:30一40年代的抗日救亡歌曲创作;50一60年代的群众歌曲创作;70年代以后的抒情歌曲、流行歌曲创作。从世界音乐史的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现代歌曲创作无论从时间延续之长,涌现作曲家及歌曲数量之多,歌曲社会接受面之深、广,以及对社会音乐生活的巨大影响等方面,都是令人瞩目的。

  中国不像欧洲那样有一千多年的多声部音乐的历史,这当然会影响我国现代器乐创作发展的水平,由此,许多人为之感叹不已,但是,时间老人对于全人类各民族还是很公平的,天下事总是两极相通,相反相成,有一弊必有一利,欧洲作曲家受多声部音乐思维的熏陶很深,这固然是他们的一大长处,但他们写的旋律,特别是17世纪大小调体系确立以后,就表现出明显的由和声进行中派生出来的倾向,有的干脆就是分解和弦进行,这多少限制了旋律线条的自由展开,有损于旋律线条的独立性格与独特表现。而中国作曲家由于受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哺育与民族欣赏习惯潜移默化的影响,旋律线条感觉较强,往往表现出优美的旋律创作的才能。可以说,申国现代作曲家是世界上最富于旋律创作才华的创作群体之一,60多年来涌现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许多优秀歌曲创作可以为证,这也是中国作曲家对世界乐坛作出的独特而有价值的一大贡献。在这一丰富的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中国旋律学与旋律史学的研究也应该是大有可为的。这一研究可以以中国现代歌曲旋律为主要资料,同时向中国现代器乐旋律,传统的民歌、戏曲、曲艺、器乐旋律等逐步延伸。相信有志之士如果肯下苦功在这一片肥沃的处女地上辛勤耕耘,必将获得丰硕的成果,也将为世界音乐学理论研究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这本书里,我们收集、选编了相当数量的中国作曲家创作的歌曲、歌剧选曲旋律、器乐主题,以及中国民歌、传统器乐曲旋律等,共300余首,约占全书三分之一,大致上包括了现代中国声乐、器乐旋律创作的主要成果。俗语说:“只怕不识货,不怕货比货。”由于本书的编辑体例是按音序将中外旋律穿插编排,这在客观上就是在对中外旋律创作水平、创作质量进行比较,读者在翻阅本书时也不妨充当一次“评判”。平心而论,如果说中国现代音乐(特别是器乐)创作的总体水平现在与世界水平还有一定距离的话,那么在旋律创作,特别是歌曲旋律创作的领域内,中国作曲家与外国同行们相比是并不逊色的。当然,外国歌曲旋律也各有其突出的长处,如美国歌曲的轻松、活泼;意大利歌曲的绚丽、多彩;俄罗斯歌曲的深情、含蓄等,都是值得中国作曲家们学习的。特别是由于不同风格的歌曲旋律按音序排列,往往开始时几个音相同,但后来却发展出截然不同的乐思,既出人意料又发人深思,相信中国作曲家们将从中得到旋律构思的启发。

  希望本书的出版,不仅对旋律的创作与欣赏有所助益,而且能对中国旋律学与旋律史学,以及中国旋律与外国旋律的比较研究,提供一份初步的资料,以有助于该项研究的开展。如果真能起到这样铺路石子的作用,我们也讲由衷地感到满足了。

孙维权      
1990年1月
  
    



编辑说明

   1·本书所收中外各种声乐、器乐旋律1010条。有的条目中包括多段旋律,为便于读者查找,对多段旋律条中各段和有前奏者、调式不确定者,以及习惯唱法与曲谱不一致者,均加设检索副条,总计为1234条。

   2·条目排列,采用首调旋律的前六个音(不论时值长短、不分高低音、不计装饰音)即为该条条码,按1至7先后顺序排列。对于有升降音者,以降音列于本位音之前,升音列于本位音之后。

   3·文字说明中多有参见(以楷体排)。若能连续利用,则可获更多启益。
  
   4·正文后附有按中、外不同体裁或时躬的分类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