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观后感

伽蓝  著                  

概述 演出准备 演出开始 演奏曲目及简单介绍 观后感
(请将鼠标移到图片上面看图片说明,如有点击标示则可另页打开大图)

概述

  纳西古乐是广泛流传于纳西族民间的古典音乐。道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乐,甚至唐、宋、元朝的词、曲牌音乐,奇迹般地融汇在纳西古乐的旋律中,却形成独特的纳西民间音乐的神韵。这是一种清纯、空灵的韵味。

  被誉为“音乐化石”的纳西古乐,是多元文化相融汇的艺术结晶。它由《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传)。

  《洞经音乐》完整地保持洞经音乐的庄重和纯正,具有古朴典雅的江南丝竹风韵,同时又带上纳西民族色彩,使人体味到一种玄妙、悠远、超然的意境 。保留的乐曲有《紫微八卦舞(曲)》、《浪淘沙》、《山坡羊》、《水龙吟》等二十余首。

回到开头

演出准备

  第二天要离开丽江了。虽然更想去听居士更为纯粹的白沙细乐,但不可行。所以临行前一晚去听“丽江中国大研纳西古乐会”举办的纳西古乐演奏会。门票分三等,前排150元,后排80元,二楼侧座50元。我自然选了50的。到楼下一看发现楼下的老外少过中国人,楼上的老外多过中国人。阿蒙回信息:“你也做一回老外吧”:)

  左边一个香港学生,右边两位老外,看我举起相机,笑对我说three,我回笑two。他也举起他的宝贝,银色的佳能G3,前面接了半个臂膀的长焦,凶。我们笑说了几句,夸这个相机。拍了几张发现自己没带纸笔,借了女老外的来写,旁边香港学生还送了一个手电过来,不错不错,友谊第一啊。

演出前的舞台

特别注意到中间有一架四排码的扬琴。纳西古乐号称“唐宋之音”,
扬琴应该是后来因为配器的需要加上的。因为扬琴是明末清初才从小亚西亚一带流传进来。
四排码扬琴

 

 

  8点,开始了。发现上来了很多人,原来除了演奏员,还有数位搀扶的姐,一溜老态龙钟啊!

回到开头

演出开始

  8点,开始了。发现上来了很多人,原来除了演奏员,还有数位搀扶的姐,一溜老态龙钟啊!场下顿时掌声雷动。这个场面有点没想到,好多人站了起来。随后中间一个手持笛子的姑娘起来介绍将纳西古乐介绍给世界的宣科老师不在,由她来做解说。

宣科,音乐民族学家, 1930年出生,藏裔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早年求学于昆明教会学校,挚爱并长期研究音乐,“ 大器晚成”这已是学术界对他的共识。由于有著多民族的血缘,故赋有颖悟的天秉和进取的气质,不仅具有运用多种语言的能力,还惯于以多种民族的不同方式理解和思考问题,他在饱经忧患之後所表现出的振作有为的生活态度及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无不让所有的人为之拭目。
目前,宣科先生虽年近古稀,仍精神焕发,四方游学。先後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牛津大学和赫尔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大学、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云南农大、云南艺术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等多处作学术报告。讲题有《音乐起源之研究及其方法论》《纳西族的文明文化》、《丽江洞经音乐研究》《白沙细乐研究》等,并著有多项观点发表:《音乐舞蹈源于先民的恐惧感》、《合唱先于齐唱》、《纳西族的远祖并非羌族》等。

1994年,经他的研究推出了“香格里拉在迪庆”的重要观点;国内外媒体沸沸扬扬报道了他的发现。

演出介绍

以下是每位演奏员的近照(是我用长焦拉的),几乎每个人都是一身多艺,所以在他们身体右下面放着不同的乐器,他们在不同的乐曲里更换演奏。注意他们的乐器,有些非常古老,最老的一件400多年的历史。

二胡
三弦
琵琶
木鱼
四女吟唱
古筝与扬琴
笛子独奏:《姑苏行》,古筝伴奏

 

回到开头

演奏曲目及简单介绍

  这个就是演出准备不充分了。实际上应该有一份很详细精美的曲目单。我不知道以“纳西古乐团”的名气和经验不应该没有这样最基本的东西。于是我只好默记了。但有些不准确,毕竟解说太快。另外没有英文解说。而实际上每场都有大量的外国游客来观赏。果然演出中间,两旁的香港老外都已哈欠连天了。

1
《紫薇八卦曲》
公元1741年唐玄宗李隆基创作的所制的两首法曲之一。另一部为《霓裳羽衣曲》,但已失传。
法曲
2
《浪淘沙》
是李煜创作于唐朝晚期的古曲,
法曲
3
《范钟调》
傈僳族民歌
女声独唱,民歌
4
《偈》
收经偈。印传佛教的颂乐。以印度梵曲由来。有开经偈、收经偈等讲究。

|×._× _×_× _×_× _×_×|
  |× × _×_× _×_×|
佛教颂乐
5
清唱工尺谱
简介见下注解
吟诵
6
吟诵《藤王阁序》
(唐)王勃篇文
吟诵
7
道教多吹变奏
纳西语念供祭十种供品:
①鲜花 ②水果 ③烧的香 ④馒头 ⑤一杯绿茶 ⑥神案的衣裳 ⑦一碗净水 ⑧灵符(道) ⑨一盏油灯 ⑩金银财宝
道教
8
《龙水曲》
是公元1551年至1554年郑述祖创作的《水龙吟》。
江南丝竹
9
《姑苏行》
笛子独奏,古筝伴奏。
器乐独奏
10
《老人》
文昌。古诗十四首。
京腔

工尺谱简介

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

  工尺谱:工尺谱是以音高符号为“工、尺”等字而得名的一种记谱形式,

  工尺谱最晚于晚唐五代已产生。其音高符号,属于首调唱名法(当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它的调号以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降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有实板与腰板两种形式:实板是指与乐音同时打下的板,胺板则是在乐音发出前或后打下的板;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出现一种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弦索十三套》。

工尺谱的传说

  古时人学唱歌或器乐,没有谱子,靠的是口传心授,一句一句的跟着学,这很费时间。工尺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记曲方法,它的发明却有这么一个传说。

  唐代,江苏有个裁缝名叫梁正康,吹拉弹唱,样样精通,在他的弟子中,学音乐的比学裁缝的还要多。可教音乐比教裁缝可就要辛苦得多,一句一句地口授累得梁正康叫苦不迭。唉,要是能象裁逢一样有图可循就好了。

  梁正康有一学裁缝的徒弟名唤张生甫,勤奋好学,天天坚持背诵“量尺”口诀:“上尺、中长、合、四叶”,这时,梁师傅多半在练习吹笛。日子一长,张生甫不知不觉的把口诀合着师傅的音乐唱起来了。唱了几日,梁师傅猛然大悟,这不是可用来记谱吗?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师徒两人一起反复琢磨,以笛子为校准器,得出“上尺中长合四叶”七个音名,从此,这种“工尺谱”就在民间渐渐传开了。

  梁正康创造工尺谱仅是一个传说,但在敦煌千佛洞藏有工尺谱,说明这种记曲方法早已存在。

回到开头

观后感

  看完后,有人问我怎么样?我说极好,是丽江唯一值得看的东西。

  并不是这这种音乐多么完美,也不是这台演出多么精彩,而是这个东西本身存在的意义让我感动。纳西古乐的老艺人们演奏风格极为认真和严肃,他们认为演奏是在与神交流。他们演奏时的手势、姿态,我们所谓的“台风”,极其端正和讲究。他们不演奏时垂首静坐,双手笼在袖子里端放膝上;琴统一搁在右脚下方,用的时候才拿起来。这样不影响全局。我想想我们演出的时候,谈笑风生啊,左吹右弹啊,全然顾不到下面还有观众这么一回事。尤其开始的校音,这个让我很惊讶,他们根本没让我们看到校音的场面,而我们上台必定是一通乱校,直到指挥不耐烦得敲指挥棒叫停止。这让我佩服不已,而且我相信以他们80好几的高龄,他们必定是坚持了一生,已经成了一种作风。即使我已经不参加专业演出了,这种敬业精神仍然让我学习。

  吹笛子的姑娘介绍自从他们成立大研纳西古乐会以来,在每年的两个假期免费授课,讲授乐记、诗经等等,一方面保留,一方面解决接班人问题。做到纳西人的知音 、知乐。十多年以来,古乐会增加了一些年轻人,都是老艺人手传的。他们都没有经过专业学校的培训,但立志要演奏出纳西古乐的神韵。因为以前的老艺人都是私塾出身,学问知识都很渊博精深,现在的学员很不够。所以他们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台上有一排黑白照片,都是逝去的老艺人的照片。每年都要增加一两张照片,所以培训和学艺是他们的重要工作。

  演出的这些乐曲中有一些我也曾经参加过演出,但听了他们的演奏和我们大不一样。很明显的是笛子独奏《姑苏行》。我们很多用扬琴来伴奏,轻快明朗很多。用古筝伴奏,更古风。速度更缓些,或者演奏者是女性的缘故,更加清柔和绵软。

  总之我以为,纳西古乐能够做到现在这样的地步,非常了不起。中国民间有很多老艺人,但没有这样去组织和发展过,很多好东西就逐渐流失了。纳西古乐会能坚持做到这点,很好,但我觉得演奏形式可以再拓宽一些,表现形式多样一些。例如可以加入舞蹈、场景等等。例如道教十供,用纳西语去念出很有地方特色,但观众并不能十分了解。本身纳西古乐的服装、排场就很讲究了,可以更加发挥出来,让观众声色并闻,赏心悦目。

  另外在准备工作上可以更加充分。演出完了以后告诉大家可以去门口售票处购买纳西古乐的CD\VCD,和相关书籍,这并不足够。完全可以在曲目单、解说词(包括不同语言的解说)等方面做得更到位。我看着旁边的老外一头劲进来,却完全听不懂,只能看西洋镜一样过过眼瘾,真想告诉他们,可是我的英文不够,去翻唐玄皇、工尺谱,我的道行差得远了。

  所以我觉得纳西古乐会在保留、发掘、发展本特色音乐的过程中,应该和专业研究机构相配合,科学、高效率地做好想做的工作。而且要全民了解化和推广。

 

  总而言之,纳西古乐值得去听,而且好好听。在已完全商业化的丽江古城里,唯有纳西古乐还是纯朴、自然、讲究和真正的好东西。

回到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