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如骨头

伽蓝 Sep.30, 2009 21:19, Oct.1, 9:35 于深圳景田

 

   出生—10岁,在洪泽湖边的农场。那时记忆不深却也深刻。回想总是象梦境;

   10-21岁,在南京,在那个城市的感觉象看着自己的手掌,南京就象手掌上的纹路那么清晰;

   后来到了深圳,21岁到现在。深圳是我家,路边的草阳台上的鸟,都亲近得好像自己的骨头。

   前面有阵子我以为会到别的城市生活,现在看看,我还是个深圳人。

   深圳是蛮大的,不过感觉还是个小渔村,印象里的北京太大了,似乎不断地在扩充扩充再扩充,象一个不断膨胀的气球。


   这是和北京的阿印的对话一段http://www.douban.com/note/45651743/ 。如果去北京,会是什么时候?见什么人呢?

   ----------------------------------


   重看这段话,似乎总有一个东西在不停地提醒我,就好象有个小铜人,拿了一面小锣,时不时在我耳边“咣当”一计。

   有个值得欣喜的事情要说说。

   关于我的第六感。

   第六感这事,实际上是很无厘头的。文字写多了,对以前的事就模糊了,不记得有没有写过。好吧,如果写过请原谅则个,你就多看一遍吧。

   第一次第六感——灵魂出窍,是高二吧。一次课间,老师在走廊上溜达,胖大海在弹琴,娥依着钢琴唱歌。李全和杨泓在跳舞,其他人在干点别的,吴泓坐在我前面。我也坐着。慢慢突然发现自己漂浮了起来,然后就在空中看着下面的人在活动。没有惊奇,没有意外,很正常一事;甚至看着自己在修铅笔和跟吴泓说话。直到老师说上课了,人陆陆续续地归位,我也慢慢地落下来,回复正常。然后小声地把刚才的事跟吴泓说了。

   那年暑假去学打字,当天毕业了然后做他们的文员,这是第一次打工。认识一个人。他能把我看到一个人时的感受场景翻译出来。但我以后在没有碰到这种人和这种感觉。直到这次。但时间短得我来不及去了解是否能对应到这种感觉。

   那天凌晨三点多醒来,抓起笔开始画,画了四幅一个朋友的,和一幅自己的,自己的取名为“慑”。我告诉66,我的第六感好像开始恢复了。有些庆幸自己脑子里、梦里无穷无尽涌现的画面了。

   ----------------------------------

   《Lie to Me》中有个情节,有段话描绘师傅和徒弟决裂的关系三部曲:一:开始阶段。建立共同利益,就像陷入爱河;二、共同成长,高产。能持续几年;然后某天,徒弟超越了师傅。

   这个片子是平凡推荐給我的。他的介绍技巧不是很高,只说是一部看人是否说谎的片子。仅仅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趣味性不大。直到我听到“微表情”这个词,我突然有了兴趣。于是竖起了驴杆子去下了来看。第二季已经开始了,我今天就可以看完第一季。这集结束了。我停住了新一集的片头,思考这个问题。

   不论是重看,还是脑海中的回味,都是一种重新体味。我肯定要反复多次地去体味,就好像我在跟你谈话,我们讲到的某个话题,让我突然表情凝然,眼睛停滞,那么一定这个话题处在我未知未觉状态,我需要思考时间。这个思考的时间或长或短,但一定要有这个过程。

   ----------------------------------

   昨天我冲动地去发了很多帖子,关于一个主题:http://www.douban.com/event/11109235/discussion/19358507/

   早晨我跟妈妈讨论关于献血的问题。我碰到过的一些人会试图改变我的做法,有的会直接劝说我不要去献,因为对身体不好;有的说给你看一些东西,你看了就不会献了;有的会说不要去献,我就绝对不会去。但他们都表示如果自家人需要,他们会去献的。

   这儿不是学术讨论帖,毋庸去讨论献血的问题。妈妈当时说了一句,不管献血好还是不好,如果都不去献,哪里来的血?那么只能是卖血的人的血了,但这样的血品质如何?还有,如果卖血的人也有钱了不去卖了,血库的血哪来?

   我突然发现我用静态网站的一个好处,就是这篇文字无法跟贴,哈哈。

   ----------------------------------

 

   回到我的标题“亲如骨头”。我怎么让对面的你明白,有些感觉——当然,在某些特定时刻,——这些感觉,象南京冬天的寒风,挟着瑟瑟湿意执拗地坚持不懈地往你的骨头里钻。当你在旷野上,即便远处的小山头上有星星之火,但那象征着家的桔灯却是与你无关的,你的心里荒凉如割裂的大地。

   时间久了,已经分不清走到了哪里,于是经常用双手抱拢着肩膀、低下头、用力捏自己的骨头这个动作来让自己平静。

   一会儿,抬起头来,面容已经恍若无事,等待下一个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