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雨 了

1997年发表于《深圳晚报》 伽蓝于深圳松泉

下雨了。早晨上班时,许多人手里都拎着一把伞,当然也有勇敢冒"天威"者,蹦蹦跳跳地躲着雨。大巴、小巴里车窗紧闭,即使有人细细地漏一点风进来,但车里还是混浑浊浊的闷热空气。

在公司楼下,碰到小胡,她说,一大早就失误--穿少啦,现在就有点抖抖得了。然后说,现在好象再也看不到人穿雨衣了,我说,我就有两件,以前骑车用的。但曾经还有过半长直身透明的雨衣,不是雨披,但坏了。小胡说,也看不到人穿雨鞋了,哈,我也有,红色高筒的,今早本来想穿来着,但放在橱顶,拿起来太辛苦,就算了。

到楼上,从窗口向下看,雨不大,但一朵朵伞缤纷流动。多的是现在很流行的防紫外线太阳伞,里布一种图案,外面另一种颜色。现在的人们不太去区分雨伞和太阳伞了,反正深圳的雨天除了台风季节,还是很温柔的,所以窈窕婀娜地举着一把花俏的伞也是很有情调的事。还有的是林立众多的广告伞,如今的人们都很有生意头脑,卖你一个BP机,送一把蓝白相间的"邮联通信";一盒口服液,赠你一个亮丽的"太太"。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你来我往,集体广告效应。

好两次,在国展逛悠,那些伞厂高挂着漂亮的三角伞、四角伞、多边形的,色彩绚丽丰富图案的,可挡三四个人直径一米多的大伞,¨¨¨。想着满街的伞千篇一律、同样面孔,实在想有点新意、有点变化。我先生一米八九的个儿,前半生每逢下雨天,打着伞还是免不掉半边身子是湿的。辗转反复,终于在中英街才觅到一把装得下他人的。这会儿问厂家多少钱一把,笑颜的小姐无所谓地对你说,对不起,这几种伞都不卖——样品,客户定制的。

电视专栏《服装快讯》里有一集,专门讲英国的制伞业。那些美丽如花的伞啊,就是遗憾买不着。有一次与一位海关工作的朋友谈起,她说,中国也生产漂亮、高质量的伞啊(街上伞的质量如何,相信我不说你已在摇头),不过那是出口的。有一位朋友在一家具厂,说他们厂原料是美国进口,出的家具不论质量、款式世界一流,但是——出口,不做内销。我记得先生也是因为身材的原故,坐沙发总坐不满腿,满城跑大些宽些的沙发,却象奥列佛来到了小人国似的不合适。最后终于是一款丹麦产品将就坐坐,也还不能完全合意。

日本人把他们的产品分成几类,最好的自己用,次等的出口。每次看到进口产品上的"对中国出口",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愤怒。中国厂家做的最好的东西是外销,普通百姓是享受不起的。我还记得前几年疯狂抢购"出口转内销产品"的情景。难道中国真的次一等吗?不见得,起码不比小日本差。可惜,人人家里日货满天下。有一位朋友远嫁东洋,回来时送我一套树叶做的碟子之类的玩意儿,我不知道这种一碰就散、一揉就碎的东西能干什么用,也许是自然意识、返璞归真,可价格不菲。更别提那个关于木材的事了,中国把上好的木材出口日本,日本将用弃的废品再加工成方便筷、木屑茶杯垫返销中国。

越说越远了,我只想要几把漂亮的、风格独异的伞,一些大方、合适的家具,好看一点的衣服,就手、称心的文具,没有野心,只是不承认"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也不愿为了这些就离乡背井去出国--而已而已,就此打住,至少我现在手上还有一把透明伞,十五元买来,价廉物美,伞群之中别有一式模样。明天是否再下雨?